海量數據挖潛客,智慧行銷提轉化,客戶管理促成交
OKKI讓拓展
全球市場更簡單
每天花大把時間寫的陌生開發信,99% 石沉大海,信箱裡只有系統退信通知最準時;砸了幾十萬去海外參展,換回來的名片大多變成沈睡的聯絡人,躺在 CRM 系統裡積灰塵;老闆整天在會議上問訂單在哪,你卻連潛在客戶的門都敲不開,那種感覺,就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中開船,油門催到底,卻不知道方向在哪,充滿了無力感。
你可能想過要做數位行銷、要轉型,但打開 Google 搜尋,各種專有名詞(SEO、內容行銷、MarTech…)像轟炸機一樣朝你飛來,千頭萬緒,根本不知道從何開始。你的日常已經被開發、報價、客訴塞滿,哪來的時間去研究這些新東西?
但如果我告訴你,有一條路,不僅能讓你徹底釐清公司的市場開發方向,還能讓政府幫你出錢,把這套策略付諸實現呢?
這真的不是天方夜譚,也不是什麼賣課程的話術。關鍵就在於,你必須停止單點式的盲目開發,而是學習如何「策略性地」結合政府補助,特別是像「補助業界開發國際市場計畫」這類高額補助案。這個計畫的精髓,從來不只是給錢,它的申請過程本身,就是一套強迫你和你的團隊,從上到下一起思考、規劃、並打造出致勝市場開發策略的絕佳教練。
在談具體作法前,我們得先花點時間「校準觀念」。很多公司之所以在客戶開發上屢屢碰壁,問題往往不是出在不夠努力,而是整個團隊的思維卡關了。過去那些曾經能成功的模式,在這個時代,可能正是你最大的絆腳石。
我發現很多人一聽到外貿補助,直覺反應就是這三種:
「那個申請很麻煩啦,要寫一堆文件。」
「我們公司規模這麼小,應該不夠格吧?」
「聽說很難過,反正也不會上,算了。」
這種「還沒開打就先投降」的心態,讓你錯失了最寶貴的資源。請你換個角度想:為什麼政府要弄一個這麼「麻煩」的計畫?如果只是想補貼廠商,直接發錢不是更快?
關鍵就在於,這個「補助業界開發國際市場計畫」的核心目的,是協助台灣企業「布建海外行銷通路」,而不是單純的參展補貼。審查委員們想看的,從來不是你的文筆多好,而是一份邏輯清晰、具備市場洞察、且能實際執行的企業發展藍圖。
換句話說,準備計畫書的過程,其實就是政府在變相地幫你免費做了一次最深度的企業策略健檢。 它強迫你去回答那些你平常最不想、也最沒時間去思考的根本問題: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我們該去哪裡?我們的客戶是誰?這整個過程的價值,遠遠超過那幾百萬的補助款。
我帶的團隊,新人訓練的第一課,就是叫他們忘掉「一天要打 100 通電話、寄 200 封開發信」這種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種以量取勝的「推播式」業務開發早就失效了。
你想想,一個國外的採購經理,每天被來自世界各地的供應商郵件轟炸,他憑什麼要打開你的信?你的信跟其他 99 封有什麼不同?
成功的 B2B 開發,早已從「推銷 (Push)」轉向了「吸引 (Pull)」。也就是所謂的「集客式行銷 (Inbound Marketing)」。它的核心精神是:不要去追客戶,要讓客戶來追你。
具體怎麼做?透過建立專業內容(例如:針對產業痛點的技術白皮書、分析市場趨勢的洞察報告、解決客戶問題的案例研究),然後利用 SEO 優化、LinkedIn 專業社群經營,讓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在你的潛在客戶上網尋找解決方案時,能夠「主動出現在他們眼前」。
當客戶是自己找上門時,他的心態就不是「你又想來賣我東西」,而是「你好像很專業,也許能解決我的問題」。這就是集客式行銷的威力,也是這個補助計畫最鼓勵的數位轉型方向。
過去,只要亮出「Made in Taiwan」,就像拿到一張品質保證的王牌。但現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越南、印度、墨西哥的工廠快速崛起,單一的製造優勢已經不足以打動海外買家了。買家想知道的更多。
在你動手寫那份重要的市場開發計畫之前,你必須先用數據和事實,回答幾個靈魂拷問:
我的目標市場在哪裡?為什麼是這裡? 不是「因為聽說那裡市場很大」,而是要有數據支撐,例如:當地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 (CAGR) 是多少?政府有沒有相關的產業政策支持?
這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 他們是當地廠商還是國際品牌?他們的優劣勢各是什麼?定價策略如何?我們有什麼切入點?
我的產品/服務,能為這個市場的客戶提供什麼「獨特價值」? 這個價值是更快的交期?更客製化的服務?還是能幫他們解決一個連競爭對手都沒發現的隱藏痛點?
這些問題,光憑感覺和經驗是無法回答的。而補助款正好能支持你進行更專業的市場調查,讓你不再憑感覺打仗,而是基於精準的數據和深刻的洞察,去找到真正屬於你的那片藍海。
當我們校準了思維,接下來就是將「拿補助」和「做策略」這兩件事完美結合。別把計畫書當成一份應付了事的作業,把它當成你未來兩年的作戰總綱。以下是我從多次成功申請和執行的實戰中,提煉出的 4 個核心策略。它們不僅能大幅提高你的補助過案率,更是讓你訂單開發流程脫胎換骨的關鍵。
補助計畫書的審查重點之一,就是你要如何「布建海外行銷通路」。在今天,最強大、最有效率的通路,毫無疑問就是「數位通路」。在你的計畫書中,你可以大膽地規劃將補助款用在以下幾個面向:
打造高質量的內容行銷引擎:這不是指做一個看起來很炫但沒人看的公司官網。我說的是,建立一個支援多語系的品牌官網與部落格,把它當成一本專業雜誌來經營。持續產出高質量的 SEO 文章、客戶成功案例、產業技術文件,去回答你潛在客戶可能會在 Google 上搜尋的問題。當他們透過搜尋找到你,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部分的費用,如網站建置、SEO 顧問、內容寫手費用,都可以編列進補助預算。
經營 LinkedIn 專業形象:對於 B2B 來說,LinkedIn 就是最重要的戰場。補助款可以用於升級團隊的 LinkedIn Sales Navigator 工具,或者聘請專業的代操團隊。目標是為公司和核心業務人員打造出「產業專家」的形象,透過分享洞見、參與社群討論,去精準地接觸到海外目標企業的決策者(CEO、採購總監、研發主管)。
很多老闆的慣性思維是:「有補助?太好了,那我們可以多跑幾個海外參展!」這絕對是最浪費補助款的方式之一。與其花大錢去一場成效未知的展會上撈名片,不如將一部分預算,投入在更有價值的「情報戰」上。
在計畫書中,你可以具體規劃:
購買專業市場研究報告:針對你想進入的特定國家或產業(例如:東南亞的電動車供應鏈、美國的醫療器材市場),向 Gartner、IDC、Frost & Sullivan 這類權威機構購買最新的市場分析報告。一份報告可能要價數千甚至上萬美金,但它能給你的策略洞察,價值遠超於此。這筆費用,補助計畫完全可以支持。
導入數據分析工具: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補助款導入一套好的 CRM 系統(如 Salesforce, HubSpot)、SEO 工具(如 Ahrefs, SEMrush)或社群監測工具。這些工具能幫助你更科學、更精準地定義出你的「理想客戶輪廓 (Ideal Customer Profile, ICP)」,讓後續所有的客戶開發和行銷活動都能事半功倍。
強調數位行銷,不是要你完全放棄線下活動,而是要學會更聰明地玩,讓「虛實整合」的效益最大化。
新型態的海外參展策略:把參展重新定義為「線上潛在客戶的線下見面會」。在參展前的三到六個月,就透過前面提到的數位內容和 LinkedIn,鎖定該市場的潛在客戶,與他們建立關係、展示專業,並在展前主動邀約洽談。這樣一來,你的參展目的就從大海撈針的「撈客」,變成了針對性極強的「收單」。補助款能同時支持你的線上廣告預熱費用,以及線下的展位與差旅費用,這才是最漂亮的組合拳。
布建在地合作網絡:當你透過線上開發,接觸到一些有潛力的在地經銷商或合作夥伴時,不要僅僅停留在 Email 和視訊會議。在計畫書中規劃差旅預算,實際飛過去拜訪他們,參觀他們的公司,建立更深厚的信任關係。這種「見面三分情」在國際生意上,永遠不會過時。
講到這裡,你可能發現了。這第四個策略,其實是前三個策略的總和與升華。
你最終遞交出去的那份《市場開發計畫書》,它絕對不只是一份用來申請補助的文件。它應該是你公司未來一到兩年內,在進行所有訂單開發、行銷活動時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整個團隊的共識與北極星。
一份好的計畫書,清晰地描繪了你的:
目標 (Objectives):你要去哪個市場?市佔率要達到多少?預計業績增長多少?
策略 (Strategies):你要用什麼大方向去達成目標?(例如:以高品質內容建立專家形象、虛實整合打入在地通路)
行動方案 (Tactics):為了執行策略,具體要做哪些事?(例如:每季產出 2 篇技術白皮書、經營 LinkedIn 公司專頁、參加德國某某展並邀約 20 位潛在客戶)
衡量指標 (Metrics):你如何衡量每件事的成效?(例如:網站自然搜尋流量提升 30%、每月從 LinkedIn 獲得 50 個有效潛在客戶名單、展會轉換率達到 15%)
當你和你的團隊都對這份藍圖了然於胸,你就不再是霧中開船,而是擁有了一套精密的 GPS 導航系統。
理論講完了,我們來講點更實際的。到底如何開發陌生市場並成功申請到補助?我把整個過程簡化為三個步驟,希望能幫助你建立一個清晰的執行路徑。
在投入時間和精力動手寫計畫書之前,先誠實地問自己和團隊幾個問題:
我符合基本資格嗎? 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的規定,申請公司是否成立滿一年?是否具備出進口實績(通常會看前一年度的出口額)?這些硬性規定,請務必到官方網站詳讀最新的申請須知,不要道聽塗說。
我有執行的決心與資源嗎? 我必須再三強調,這份計畫不是寫完、拿錢、就沒事了。它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與時間去落地執行。你的老闆是否真心支持這項轉型?你的團隊(業務、行銷、甚至研發)是否都準備好投入了?如果只是業務或行銷部門的一頭熱,那這個計畫很可能會在中途就夭折。
一份能夠說服審查委員的計畫書,就像一篇精彩的碩士論文,論點清晰、論據充足、前後邏輯一致。你的計畫書至少要包含以下幾個核心部分,你可以用這張檢核表來自我檢查:
| 計畫書核心章節 | 撰寫重點 (Checklist) |
|---|---|
| 市場概況與機會分析 | [ ] 明確鎖定 1-2 個海外目標市場,並解釋「為什麼是這裡」?[ ] 提供該市場的規模、成長潛力、主要趨勢、客戶痛點的數據化分析。[ ] 進行詳盡的競爭對手分析 (SWOT),找出我們的切入點。 |
| 公司競爭力分析 | [ ] 公司的核心產品/技術優勢是什麼?(VRIO模型分析)[ ] 公司過去的海外實績為何?(用圖表呈現更佳)[ ] 介紹執行本計畫的核心團隊成員,強調其專業背景與能力。 |
| 具體執行方法與時程 | [ ] 詳述數位行銷策略 (SEO/內容/社群) 的具體規劃與 KPI。[ ] 說明虛實整合通路 (如海外參展/客戶拜訪) 的執行細節。[ ] 使用甘特圖 (Gantt Chart) 清楚呈現每項工作的執行時程與負責人。 |
| 預算編列與效益預估 | [ ] 條列每項預算(人事費、行銷推廣費、差旅費等)的細項與計算依據,強調其合理性。[ ] 設定具體、可衡量的 KPI,例如:預計獲得多少潛在客戶名單、網站流量提升%、預估訂單金額或簽約數。 |
恭喜!如果你的計畫通過了,拿到了補助款,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你該如何向審查委員和老闆證明,這筆錢真的花在刀口上?你該如何確保團隊的業務開發進度沒有偏離航道?
這時候,一套好的 B2B CRM 系統就是你的最佳戰友。
統一管理所有潛在客戶:所有從網站、LinkedIn、線上研討會、實體展會收集到的名單,全部匯入到 CRM 系統中進行統一追蹤。你可以清楚看到每個商機的來源、目前在哪個開發階段、業務最後一次接觸是什麼時候,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寶貴的商機被遺漏。
數據化驗證計畫成效:到了期中和期末,你需要繳交成果報告。這時 CRM 的儀表板就能派上用場。你可以清楚地呈現:「我們這個計畫,總共從數位通路獲得了 X 個 MQL (行銷合格名單),其中 Y 個轉化為 SQL (業務合格名單),最終成交了 Z 筆訂單。」這種數據化的報告,遠比你寫長篇大論更有說服力,也為你下一次申請補助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最後,我整理了幾個在演講或輔導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希望能一次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Q1: 我們是中小企業,沒什麼品牌知名度,真的能申請到幾百萬的補助嗎?
A: 絕對可以,而且我認為中小企業更應該申請!這個計畫的審查重點從來不是公司規模或知名度,而是「計畫的創新性、策略性與可行性」。很多時候,中小企業因為組織扁平、決策快速,反而更能提出一些有別於傳統大廠、具備靈活數位思維的市場開發策略。只要你的計畫邏輯清晰、企圖心強,就非常有機會獲得青睞。
Q2: 寫一份完整的市場開發計畫書聽起來好複雜,有沒有速成的方法?
A: 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代表你可能還沒完全轉過心態。與其尋找速成法,不如把這個過程看作是「公司免費做一次完整的策略規劃」。我強烈建議你,親自帶著你的核心團隊,按照本文提到的「核心框架」,花幾個週末的時間,好好地把公司的資源、優劣勢、目標市場盤點一次。這個過程雖然耗時,但你最終得到的,是一份清晰無比的作戰地圖,其價值遠超過補助款本身。
Q3: 我是做傳統產業的(例如:機械、扣件、化工),數位行銷對我的 B2B 客戶真的有用嗎?
A: 絕對有用,只是玩法不一樣。不論在哪個產業,你的客戶——那些採購、工程師、研發主管——都已經習慣在網路上搜尋供應商、比較技術規格、尋找解決方案了。差別只在於,他們搜尋的關鍵字更專業、決策過程更長、更重視信任感。所以,你需要的不是花俏的IG廣告,而是提供深度、專業、能真正解決他們痛點的「內容」,例如一份詳細的產品應用指南、一篇比較不同技術優劣的分析文章。透過這些內容建立起你的「專家」形象,信任感自然就來了。
Q4: 這個「補助業界開發國際市場計畫」跟一般的參展補助有什麼不同?
A: 這是個好問題。最大的不同在於「策略層次」與「格局」。我喜歡用一個比喻:一般的參展補助,像是政府給你一筆錢,讓你去某個魚池「釣一次魚」。而「補助業界開發國際市場計畫」,是政府資助你「打造一艘現代化的捕魚船,上面配備了聲納探測系統(市場調查)、自動化釣竿(數位行銷),還教你如何看海圖、辨識魚群」。一個是「點」的補助,支持單一活動;另一個是「線」與「面」的補助,支持你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持續的「海外行銷通路系統」。格局和視野是完全不同的。
Q5: 如果我花了很多時間寫計畫書,最後審查卻沒通過,那不是白忙一場?
A: 一點也不。就像我前面一再強調的,撰寫計畫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公司策略最全面、最深刻的思考與梳理。即使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拿到補助,你手上也已經有了一份極具價值的《市場開發策略藍圖》。這份藍圖能幫助你看清未來的方向、統一團隊的共識、更有效地分配公司有限的資源。有了這份清晰的作戰地圖,就算沒有補助,你打仗的成功率也已經大大提升。它的價值,遠非金錢可以衡量。把這次的申請經驗當作一次演練,根據審查意見修正後,下一次的成功率只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