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
在B2B領域非常好用的公式
銷售額 =
線索數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X 客單量
這個公式可以用於從各個指標的維度對外貿業務進行診斷。
比如想提升銷售額,可以來評估一下過往幾年,獲得的線索數量夠不夠(注意,只是線索而不是合作的客戶數量);
如果線索很多,轉化率低,那就可以想辦法去提升業務員對於客戶的判斷能力和銷售能力;
如果是客單價低,那就需要培養中大型的客戶;
如果是客單量低,就是老客戶返單不足,需要加強對老客戶的管理。
言歸正傳,我們通過銷售額公式,就可以把獲客方式做橫向對比。
比如一個公司,客戶線索的轉化率是1%,客單價是5萬,每年一個客戶客單量平均是1.5單。
獲客方式A:每年投入10萬,可以獲得100個客戶線索。
臨界線索數量 =
100000 / (1% x 50000 x 1.5)= 133.3
也就是說獲客方式A每年至少要能夠產出134個客戶線索,才算不虧,想要賺錢,客戶線索就要超過134個,而獲客方式A過往的獲客數據是100個線索,明顯投入這個獲客方式是賠錢的。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公司不同渠道來的客戶線索,轉化率不一樣,客戶質量也不一樣。那怎麼評估呢?也是用這個公式:
獲客方式B:每年投入5萬,可以獲得1000個客戶線索,轉化率是0.3%,客單價是3萬,每年一個客戶的客單量平均是1.5單。
臨界線索數量 =
50000 / (0.3% x 30000 x 1.5)= 370.3
也就是說獲客方式B,雖然看起來轉化率比較低,但是因為量比較大,只要獲得371個線索,就是划算的,而這個獲客方式每年可以提供1000個線索,相比獲客方式A而言,B的效果更好一些(這裡的例子不考慮人工成本,如果需要評估跟進方式A 100個線索和方式B 1000個線索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影響,需要用利潤方式評估,淨利潤=毛利潤-費用)。
公式很簡單,用法也很靈活,那麼問題來了,我怎麼知道哪些客戶是A來的,哪些客戶是B來的?這兩個渠道的轉化率是多少?客戶返單多少次?如果這些都需要統計的話,得需要多請好幾個助理吧?道理都懂了,但是好像公式用不來的樣子……
其實有個簡單獲得全部數據的方式,而且還不要去做額外的統計和數據整理,這個方式就是OKKI。
OKKI不僅可以統一管理所有銷售線索,還能夠通過手工選擇+人工智能自動錄入的方式記錄每個線索的來源。
隨著客戶合作意向的增強,銷售線索在OKKI中轉化為私海客戶,再生成每一個商機,管理好客戶的每次一銷售機會。當銷售完成,這個商機拖入“贏單”,就會計入業績,如果這個商機輸單了,OKKI也會記錄輸單原因,便於外貿企業復盤和改善。
因為所有線索都能沉澱下來,在OKKI商機模塊的統計中就會形成銷售漏斗,讓管理者不僅了解從線索到訂單的轉化率(贏單率),還能看到每個銷售階段的轉化率,做精細化管理。
每個客戶的所有商機都沉澱下單,客單量就有了,每個訂單的平均金額也很容易算出,所有的數據都呈現出來了,外貿企業評估每種獲客方式就變得非常輕鬆。
上一篇: 外貿老闆必讀:如何管理「不差錢又任性」的90後員工?
下一篇: 三步打造可複製的“明星銷售”,解析OKKI如何幫助你快速實現銷售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