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剛入行時,接到一張來自歐洲的小訂單,客戶很乾脆地說:「報價用 EXW 就好,我會自己派人來你們工廠拉貨。」當時心裡還暗自竊喜,覺得這客戶真阿莎力,我只要把貨備好,在工廠門口交給他就沒我的事了,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結果呢?貨是備好了,但客戶指定的那個貨代,對台灣的出口報關流程一竅不通,文件兜不攏、時間喬不定,貨就這樣卡在我們倉庫一個多禮拜。客戶在地球另一端急得跳腳,我們在工廠也一個頭兩個大。雖然合約上白紙黑字寫著出口責任是買方的事,但眼看貨出不去,客戶的款項也就遲遲不肯付尾款,最終還是我們跳下去幫忙收拾爛攤子。
這就是 EXW 的迷人之處,也是它最危險的地方。它看似是賣方責任最輕的貿易條件,卻也可能讓你失去對貨物和款項的掌控權。 特別是對我們台灣的外銷企業來說,我們習慣了 FOB 的操作模式,對於 EXW 這種需要買方深度介入出口國(也就是台灣)事務的條件,常常會因為「資訊不對稱」和「實務操作的灰色地帶」而踩坑。
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我想用我這十幾年累積的實戰經驗,把 exw 貿易條件的各種「眉眉角角」一次說清楚、講明白。這不只是一篇教科書式的定義解釋,更是一份來自外銷前線的實戰生存手冊。
用最直白的一句話來說,EXW (Ex Works),中文叫做「工廠交貨條件」,意思就是:身為賣方,我只要在我的工廠或倉庫把貨準備好,你(買方)自己派車來載,貨一離開我的地盤,之後的所有費用和風險就都是你的事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賣家只要專心生產,買家搞定所有物流,完美分工。在 Incoterms(國貿條規)這個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裡,EXW 的確是賦予賣方最少義務的一個條款。
在 Incoterms 的世界裡,所有貿易條件都在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成本、風險和責任,在哪一個「點」從賣方轉移到買方?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賣方要一路負責到貨物抵達「目的港」。
FOB (Free on Board):賣方負責到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船」。
EXW (Ex Works):賣方則是在自家「工廠門口」就把責任交出去了。
從這個角度看,EXW 就像是國際貿易的「極簡模式」,賣方將物流的掌控權完全交給了買方。
理論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實務上,太多客戶(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業務新人)對 EXW 有著美麗的誤會。
"你們會幫我把貨裝上貨櫃吧?"
誤解: 買方以為賣方會「順便」幫忙把貨物裝上他們派來的卡車或貨櫃。
真相: 根據 Incoterms 2020 的規範,EXW 條件下,賣方沒有義務要負責裝載。裝載過程中的風險(例如堆高機撞壞貨物)理論上是買方要承擔的。雖然多數台灣工廠會基於服務精神提供協助,但這其實是個隱藏的風險點,責任歸屬很容易引發爭議。
"出口報關文件你們會準備好給我吧?"
誤解: 買方以為賣方會理所當然地提供所有出口報關所需的文件,甚至直接幫忙報關。
真相: EXW 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出口報關責任與費用由「買方」承擔。這也是它與 FOB 最大的不同點。但在台灣,要一個外國公司來處理本地的出口報關手續,實務上困難重重。這就導致了前面我提到的那個案例,最終還是得由賣方介入協助,但過程中產生的額外費用和時間成本,往往很難向客戶追討。
理解 EXW,不能只看字面上的「工廠交貨」,更要看穿它背後所隱含的「責任與風險完全轉移」的本質。
要真正掌握 貿易 條件 exw,我們必須像拆解機器一樣,把它每一個環節的責任歸屬都攤開來看。我整理了一個清晰的表格,讓你一目了然在 exw 貿易 條件下,買賣雙方的責任是如何劃分的。
責任項目 | 賣方 (Seller) 責任 | 買方 (Buyer) 責任 | 關鍵轉折點 |
---|---|---|---|
貨物準備 | 在約定的地點(工廠/倉庫)備妥符合合約的貨物,並妥善包裝。 | - | - |
交貨 (Delivery) | 在指定地點將貨物交由買方處置(通常是通知買方可取貨)。 | 自行安排運輸工具到賣方指定地點提取貨物。 | 貨物在賣方場所備妥可供提取時 |
風險轉移 (Risk Transfer) | 承擔貨物在交貨前的所有風險。 | 承擔自交貨後的所有風險(包括裝載、運輸、遺失、損壞)。 | 同上 |
運輸安排與費用 | 無。 | 負責從賣方地點到最終目的地的所有運輸安排與費用(內陸、海運/空運)。 | 全程由買方負責 |
出口報關 (Export Clearance) | 無義務,但應在買方請求並承擔費用/風險下,提供協助。 | 負責辦理所有出口報關手續並支付相關費用及關稅。 | 這是 EXW 的核心特點 |
進口報關 (Import Clearance) | 無。 | 負責辦理所有進口報關手續並支付相關費用及關稅。 | - |
保險 (Insurance) | 無義務為貨物投保。 | 無義務,但因承擔全程風險,強烈建議自行投保。 | - |
文件提供 | 提供商業發票 (Commercial Invoice)。 | - | - |
幾年前,我們接到一個德國新客戶的訂單,產品是客製化的精密零件。客戶對供應鏈管理非常有經驗,指定要用 貿易 條件 exw,因為他們在台灣有長期合作的貨代,可以整合多家供應商的貨物一起出櫃,以降低單位運輸成本。
接洽與報價:
我們報價時,明確標示 Price: EUR XXX per unit, Term: EXW Taichung Factory (Incoterms 2020)。報價單上還特別加註一行:「The price excludes any costs related to loading, inland transport, and export declaration.」(報價不含裝載、內陸運輸及出口報關費用)。
合約談判:
在合約中,我們進一步明確化:
交貨點: 我司台中工廠一樓出貨區。
裝載責任: 買方應指示其貨運代理負責將貨物從我司棧板裝載至運輸車輛上。若需我司人員協助,相關操作風險由買方承擔。
出口文件: 我司將提供商業發票與裝箱單。買方貨代完成出口報關後,須於 5 個工作日內提供出口報單副本給我司,以利帳務與稅務處理。
生產與備貨:
我們在約定的交貨日前完成生產與包裝,並透過 CRM 系統發送通知給客戶與其指定的貨代,告知貨物尺寸、重量、盤數,並預約取貨時間。
交貨與放行:
客戶的貨代派卡車來廠。在確認收到客戶 100% 的電匯款項後,我們的倉管人員與貨代司機當面點交貨物,並簽署出貨單。貨代自行完成裝車作業。
這次的合作非常順利,關鍵就在於前期的溝通與合約的明確性。我們把所有潛在的灰色地帶都定義清楚,客戶又是專業的買家,雙方對 EXW 的權利義務有共同的認知,自然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fob exw 是我們公司內部會議最常討論的議題之一。當客戶沒有指定,或是有協商空間時,到底該推 EXW 還是 FOB?這不只是報價高低的問題,更牽涉到風險控制、營運效率和客戶關係。
比較維度 | EXW (工廠交貨) | FOB (船上交貨) | 我們的內部考量 |
---|---|---|---|
成本結構 | 賣方成本最低:報價單純是產品成本+利潤。 | 賣方成本較高:需加上工廠到港口的內陸運費、港口雜費、出口報關費等。 | EXW 的報價看起來更有競爭力,但 FOB 把本地費用包進去,對不熟台灣的買家來說更省心,總體成本可能更低。 |
風險轉移點 | 早:貨物在工廠備妥可供提領時。 | 晚: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裝上船時。 | FOB 讓我們對貨物在台灣境內的運輸風險有更多掌控。用 EXW,貨一出廠,運送過程出任何狀況(如車禍、貨損),都可能衍生帳款糾紛。 |
物流控制權 | 賣方無:完全由買方及其貨代主導。 | 賣方有:可自行選擇合作的卡車行與報關行,掌握從工廠到上船的進度。 | 這是最關鍵的差異! FOB 讓我們可以掌握出口時程與文件,確保能順利拿到出口報單辦理退稅。EXW 則完全受制於人。 |
報關與文件 | 買方負責出口報關。 | 賣方負責出口報關。 | 在台灣,由賣方(本地公司)處理出口報關遠比買方(外國公司)來得簡單、高效。FOB 在這點上對買賣雙方都更方便。 |
累積了這麼多案子的經驗,我歸納出幾個判斷準則,供大家參考:
情境 | 選擇 EXW | 選擇 FOB |
---|---|---|
買家類型 | 買家是老司機: 買家在台灣有非常專業且可信賴的代理或貨代。 | 買家是新手: 買家對國際物流不熟,希望你提供一條龍服務到港口。 |
採購需求 | 整合採購需求: 買家需要向台灣多家供應商採購,並希望統一集貨出運。 | 標準作業模式: FOB 是台灣外銷最普及、多數廠商最熟悉的模式。 |
合作關係 | 初次合作/小額訂單: 對方是新客戶,信用狀況不明,或訂單金額很小,你想將自身風險降到最低。 | 建立長期夥伴關係: 採用 FOB 能為客戶省去處理台灣本地運輸的麻煩,是一種加值服務,有助於提升客戶滿意度。 |
產品特性 | 產品極度客製/敏感: 賣家只專注於生產,不想分心處理任何物流環節。 | 需要掌控船期: 你需要確保貨物能趕上特定的船期,以便安排後續的生產排程或請款。 |
付款條件 | 款項 100% T/T in Advance: 這是使用 EXW 最重要的前提!錢沒到齊,貨絕對不能出廠門。 | 對利潤的綜合考量: 你合作的報關行和卡車行能給你很優惠的價格,將這些本地費用(local charges)包在 FOB 報價裡,你還能賺取一點服務費。 |
總結來說,fob exw 的選擇,是一個策略性的決定。EXW 看似簡單,實則把許多不確定性丟給了賣家去「承受」;FOB 雖然責任較多,但換來的是對流程的「掌控權」。對我來說,多數情況下,我更傾向於使用 FOB,因為它讓我們能更好地控制風險、確保出口流程的順暢。
如果你經過評估,決定或必須接受 EXW 條件,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這裡是我從無數次實戰中淬煉出的 5 個成功操作秘訣,確保你的 EXW 交易安全下莊。
錢沒進來,貨不出門。 這是 EXW 的第一天條。因為貨物一旦離開你的工廠,你就失去了作為「物權」籌碼。我強烈建議採用 100% 前 T/T(Telegraphic Transfer in Advance)。如果客戶信用良好且訂單金額大,至少也要收到 70% 以上的訂金,尾款在出貨前付清。絕對、絕對、絕對不要接受貨到再付尾款的條件。
前面提過,裝載不是賣方的義務。但實務上,買方派來的司機常常兩手一攤,等著你工廠的人幫忙。為了避免裝壞了算誰的鳥事,請在合約或 PI (Proforma Invoice) 上加註:
"Selle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loading the goods onto the buyer's collecting vehicle. Any assistance provided by the seller's personnel is at the buyer's sole risk and expense." (賣方不負責將貨物裝載至買方的運輸工具上。任何由賣方人員提供的協助,其風險與費用均由買方承擔。)
很多廠商用 EXW 交易,貨交了、錢收了,就以為沒事了。結果到了財會要辦理出口退稅時,才發現手上根本沒有「出口報單」。記住,出口報關是買方貨代做的,但報單你一定得要到!
事前約定: 在合約中要求買方貨代在報關後,必須提供報單副本。
主動追蹤: 在貨物提領時,主動向貨代司機索取報關行的聯絡資訊,並在出貨後一兩天主動去電追蹤報單進度。
一個不專業的貨代,會是你的惡夢。他們可能會在你最忙的時候要求提貨、對文件要求反覆無常、甚至搞不清楚你工廠的位置。
主動聯繫: 在客戶指定貨代後,主動發一封 Email 給對方,確認提貨流程、所需文件、聯絡窗口。從他們的回覆速度和專業度,你大概就能判斷這家貨代靠不靠譜。
建立關係: 如果是長期合作的客戶,和他指定的貨代打好關係,對你絕對有益無害。
EXW 交易的溝通環節特別多:跟客戶確認訂單、催款,跟貨代預約提貨、追文件... 資訊散落在每個人的 Email、LINE、WeChat 裡,非常容易出錯。 這就是我們開發 B2B CRM 系統的初衷。一個好的 CRM 系統可以幫助你:
集中管理客戶資訊: 將客戶指定的貨代聯絡方式、過去的交易條件、付款記錄等,完整建檔。
記錄關鍵溝通: 每一封關於裝載責任、文件提供的 Email 都能歸檔在客戶名下,萬一有爭議,有據可查。
設定任務提醒: 建立如「出貨前確認尾款」、「出貨後追蹤報單」等任務,指派給相關同事,確保每個環節都不會被遺忘。
透過系統化的管理,才能將 EXW 這種看似「鬆散」的交易模式,納入你公司的標準作業流程中,有效控制風險。
最後,我整理了幾個在外銷社團、論壇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用 Q&A 的方式一次為你解答。
A: 強烈建議從 FOB 開始。 FOB 的流程是台灣絕大多數外銷廠商的標準模式,你可以完全掌握在台灣境內的運輸和報關環節,風險較可控。等你對國際貿易的整體流程、風險管理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後,再根據特定情況考慮使用 EXW。
A: 理論上是。但實務上充滿例外。在台灣,出口報關單上的「貨物持有人」或「出口人」通常必須是台灣的法人實體。一個外國買家很難直接以自己的名義在台灣報關。因此,最終往往還是會用你(賣方)的公司名義去申報出口,只是由買方的貨代來操作。這就產生了一個灰色地帶:名義上你是出口人,但操作者卻不是你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一定要拿到報單副本,並確認申報內容無誤。
A: 唯一解法就是嚴格的付款條件。堅持出貨前收到 100% 款項。不要被客戶「我們是大公司,流程要跑比較久」的話術給說服。在 EXW 條件下,你對貨物的控制權非常有限,因此必須在付款條件上建立起你的防火牆。
A: 立即、直接、且書面向你的客戶反映情況。清楚說明該貨代不專業的行為(例如:臨時更改提貨時間、要求不合理的文件、聯絡不上人),並說明這些行為可能導致的延遲與風險。讓客戶去跟他自己的貨代溝通。千萬不要自己默默承受,最後變成你的責任。在合約中,你甚至可以保留審核並在合理情況下拒絕買方指定貨代的權利。
A: 首先要澄清一個觀念,目前最新且有效的版本是 Incoterms 2020,並没有所謂的 Incoterms 2023。國際商會(ICC)大約每十年才修訂一次。 相較於 2010 年版,Incoterms 2020 對 EXW 的核心定義沒有重大改變。主要的優化在於更清晰地闡明了買賣雙方在各項成本上的劃分,以減少爭議。另外,也更強調了在安全相關要求(如貨物查驗)上雙方的協助義務。但「工廠交貨、買方負責出口」這個核心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希望這篇從實務經驗出發的完整指南,能幫助你在面對 EXW 這個貿易條件時,更有信心、也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國際貿易的水很深,但只要我們把每個細節都搞懂,就能穩健地把台灣的好產品,賣到全世界。
從 EXW、FOB 到 CIF,每種貿易條件都伴隨著不同的文件、時程與客戶溝通。我們的 B2B CRM 系統專為外銷產業設計,幫您集中管理客戶關係、追蹤訂單進度、並將所有關鍵文件歸檔,告別混亂,迎向高效。
了解 CRM 如何簡化您的外銷流程上一篇: 【FOB 貿易條件完整解析】從 FOB 意思到 FCA FOB 差異,外銷人必讀的實務指南
下一篇: 外銷 B2B 業務法寶|社群媒體開發潛在客戶之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