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商業模式?
   |    2019-09-06

01

有關AI的數據

有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AI應用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

世界領先的企業通過AI技術和大數據更好地預測出了消費者的行為,還有數據顯示,51%的消費者在潛意識間受到AI的影響,不自覺提高了對企業或品牌的好感度。

人工智能的應用,例如個性化推薦和自動執行訂單等功能,同樣提高了客戶對公司的科技感和信任感:48%的消費者和63%的企業買家更傾向於使用具備AI技術的公司或品牌。


特别是一流的銷售團隊,對AI的力量更加推崇,因為它們能幫助銷售人員總結客戶的搜索喜好,向客戶定制化推薦產品。該技術已成為頂尖銷售團隊最有力的武器,預計未來兩年的採用率將增長155%。


此外,更多的行銷人員也正在使用AI,例如:根據每個客戶的不同特點,個性化設計應用場景,提升客戶的參與度和認同感。自2017年以来,行銷人員對人工智慧的應用已增長了44%。

02

企业如何應用AI?

正如以上統計數據所示,許多公司已經認識到AI系統的好處。人工智慧正在以強大的推力幫助公司更貼近消費者,真正做到一對一交流,針對性地與消費者分享資訊和知識。

透過不斷實時分析大量數據,下一波人工智慧助手將迅速掌握客戶的日程規劃並預測他們的需求。那些想要與客戶最快速高效溝通的品牌將會利用基於AI平台的溝通工具,傳遞及時的、符合需求的、具有針對性的溝通方式(例如理想化的聊天機器人)。

更有意思的是,人工智能在未來還會為公司提供“分析情緒”的能力。例如:通過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措辭、表達方式等,推測消費者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向。

“有關情緒分析的人工智慧系統會透過搜尋客戶在網路上發表的觀點(例如推特),來精確預估該客戶對某一產品或服務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推特首席數據分析大師Richard表示,“這個功能可以即時檢測一個市場活動的效果是否是最佳的。”

03

AI會不會影響現有的工作?

62%的招聘經理表示人工智能將在五年內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然而,這種方法並不是用機器人取代人們的工作。

“我們的研究發現機器人很少能夠全部取代某個職業。事實上,它更傾向於取代或改變某職業中的特定任務。”麻省理工學院(MIT)數位經濟計畫主任Erik說。

專家預測,未來的人工智慧反而會推動工作種類的多樣化。因為在技術上很難將一些不可預測的、複雜的人類勞動完全自動化,雖然機器可以接管大量的日常工作(尤其是重複勞動性的工作),但是當涉及人類的抽象能力時,例如同理心、判斷力、創造力、靈感和領導力,它們的表現不佳。比如藝術家、發明家、管理人,無論編程多麼優秀,這一類人的工作幾乎是不可能交給機器人的。

麻省理工學院首席研究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倡議聯合創始人安德魯•邁克菲說:“文化是很難複製的,那些非常人性化的技能更是難以程式化,擅長這些技能的領導者,未來將會變得更有價值。”


AI專家Kai-Fu Lee博士對此表示贊同:“人類不可能僅僅只被機器或數據所取代,因為我相信創造力是無法替代的。很簡單的例子,品牌故事的打造,就不是機器能夠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情感、共鳴、有技巧的行文規律,這是機器所匱乏的。


埃森哲預測,到2035年,人工智能可以將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5%,而這些效益主要還是來自於機器所擅長的領域:讓人類更好地利用寶貴的時間,而不是取代他們。

04

面對AI,公司應該做什麼準備?

最基本的,公司有必要重新評估一下內部勞動力的分配戰略。

從廣義上講,人們需要重新界定一套更流暢的、適應性更強的業務流程。這意味著公司要開始思考建立一支有機團隊:人類+AI系統的合作模式。


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需要鼓勵員工保持開放積極的心態,讓他們更加信任和樂於使用自動化技術來代替一部分的日常工作,而不是害怕和抗拒。這份信任來自方方面面,從技術、商業領袖、用戶培訓等等,來保證AI運行的整個流程是通暢的,一旦形成體系,公司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受益的。

05

AI有哪些缺點?

AI帶來了很多的機遇:比如可以滿足每個客戶定制化的需求;改變甚至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但是,隨著人工智能開始對人類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相關的道德問題就跟著出現了:我們如何確保AI公平地對待每個人,以及個人隱私的保護又該界定到什麼程度?

理想情況下,當AI建議人們採取一系列行動時——例如:一位患者的醫療方式,或銀行客戶的住房貸款申請——同樣的建議應適用於處於相同情況的每個人。理論上,計算機應該不受人類偏見的影響。


然而,人工智能系統是由人類設計的,並且需要持續“喂入”人類提供給它們的數據,因此受到人類偏見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上述例子,AI很有可能對待貧窮的病人和富有的病人的推薦算法是截然不同的,導致兩類人接收的服務質量也大相徑庭。

“儘管AI擁有巨大的潛力,但目前成功的深度學習模式也只是基於歷史訓練的數據,”Google AI倫理團隊的研究科學家Timnit Gebru說,“要訓練模型如何推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們只能接受培訓,以便在歷史數據中找到對應的模式。問題是這種訓練數據不是中立的,它很可能反映出把它組合在一起的人的偏見。這意味著它會延續甚至廣泛傳播這種偏見,使有害的刻板印象擴大化。”


另外,雖然AI能夠定制化推薦客戶需求的產品,但這功能的前提也是因為獲取了客戶的個人信息和行為模式,這就涉及到了個人隱私的問題。


“AI系統的搭建者,或者說首席執行官必須成為客戶數據的道德管理者,”世界經濟論壇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的聯合負責人Zvika Krieger說,“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那麼客戶抵觸和憤怒只是時間問題,最後勢必會拒絕那些不善於管理個人信息的公司。”


人工智能是可見的未來發展大趨勢,可就像一個錘子一樣,是工具還是凶器取決於使用錘子的人。如果我們能妥善利用它,並擔負起一定的管理責任,那麼AI將會最大化地幫助企業快速增長,甚至協助人類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文章来源:Twitter

168ba0b1ac266e563f611687ad50a05a.jpg

上一篇: 資深外貿人寫給你的五封經驗分享信

下一篇: 解析CRM為企業用戶帶來的五大顯著效益

相关推荐